Skip to content

CRDT与Local First

问题

在开发CITA-Cloud的过程中,一个比较复杂的功能就是交易池和分叉树的维护。

用户发送的交易会通过广播扩散到各个节点,经过检查之后进入交易池。在合适的时间,节点会从交易池中挑选部分交易,打包成proposal加入分叉树,等待最终确认。

因为是分布式系统,交易进入各个节点交易池的顺序可能不同。打包proposal时,因为是各个节点自己随意挑选的交易,不同块之间也会存在重复的情况。各个节点往分叉树上增加新的proposal时,都是在自己认为的最长链后面增加,所以也会存在分叉的情况。

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,共识确认出了最长链,可能跟本节点原先认为的不同,这时就需要一个类似git切换分支的操作。这个操作比较复杂,分叉树以及交易池的状态都需要相应的更新。目前的实现简单粗暴,所以一直在思考这里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算法和数据结构。

CRDT

前一段时间看了参考资料1这篇文章,里面提到了CRDT。虽然描述的问题场景是协作软件,比如google doc,但是感觉跟前述问题非常相似。于是产生了深入了解CRDT的想法,接着就找到了参考资料2。

在分布式系统领域有一个CAP原则,大致是说C(一致性),A(可用性)和P(容忍网络分区)这三个诉求,只能满足其中的两个,而无法同时满足三个。通常认为在设计系统的时候P是一定要满足的,因为网络分区的情况并不是软件系统能够控制的,那么就只能在CA之间二选一了。

但是参考资料2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。

首先CAP的粒度太粗了,一致性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,可用性也可以分成很多等级,这个很早之前已经有人提出批评了。其实网络分区也可以按照时延细分出很多不同情况,比如共识算法里常说的同步网络,半同步网络,异步网络(参见区块链提供什么类型的一致性?)。

很多选择也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。比如PBFT类共识算法,通常针对半同步网络,采用超时翻倍的方式进行无限重试。表面上看好像是选择了A,系统一直在活动,并没有停下来,但是从实际效果上就是选择了C,并没有可用性可言,因为没有实际出块。

文章提出的思路是,虽然P是不受控制的,但是我们也不能逃避,而是应该正面面对它。软件应该主动去检测网络分区情况是否发生,如果发生了,则在此期间需要对操作进行一些限制,保证系统的一些不变量不被破坏,以便将来网络分区恢复之后,可以自然的将节点各自的修改合并到一起。这其实是一种在分区期间保持可用性,但是一致性降低为最终一致性的做法。

这个思路对于区块链来说非常有意义。回头看我们前面描述的问题,因为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场景,各个节点都是根据自己本地的情况做决策的,其实就相当于时刻处于一种网络分区的情况。也许我们可以使用CRDT技术来尽量减少各个节点的无效工作。

Local First

CRDT一起出现的还有一个名词Local First。它指的是类似google doc这样一种应用,网络连接正常的时候可以多人协同编辑一份文档;而网络中断的情况下,每个参与者还是可以正常的编辑文档,软件的功能基本不受影响,只是期间看不到其他协作者的修改;等到网络连接恢复,会自动同步并合并多个参与者期间对文档的修改。当然对于开发者来说,还有一个更加熟悉的例子,那就是git

Local First有很多优势:可用性高,离线状态也可以继续使用;安全,本地保存数据;隐私,只传递必要的交互数据。参见参考资料3和4.

其实CITA-Cloud闲谈中描述的未来的场景,就跟Local First很像。之前还在想这样的架构跟直接远程调用SaaS服务有什么区别,Local First倒是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。

另外一个类比是暗黑之类的战网形式的网络游戏。单机也可以玩,接入战网就可以和其他玩家互动。这要求本地有完整的游戏逻辑,数据可以来自本地,也可以来自网络。实际要求的是业务逻辑和数据在设计上的分离。战网其实提供了游戏之外额外的价值,比如单机打到的设备无法交易,但是战网上打到的设备可以交易,类似于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。

未来工作

CRDT有两种实现方式:一种是操作本身是可交换的,自然可以合并。比如超市买东西,最终的总价和你买东西的顺序是无关的;另一种是描述的值在一个半格结构上面,merge的时候有汇聚性。对于前一种方式,因为操作会比较受限,可能在某些特性的场景会有应用。对于后一种情况,其实在区块链里并不鲜见,其实pow就是赋予各个分叉链一个半格结构,从而可以自然地从多个分叉链中选择出主链。

CRDT的核心是如何解决冲突,目前针对的都是比较简单的协作场景。在区块链这样的拜占庭场景下,所有的操作都需要是可信的,因此会有很多哈希等操作,而这些操作很多是不具有可交换性的。另外,节点之间是相互不信任的,可能会拒绝别其他节点增加的交易,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冲突就变得很复杂了。

要在区块链中应用CRDT,有两种方式:一种是在共识前阶段,比如交易池和分叉树使用,这是要解决操作受限和拜占庭情况引发的冲突的问题。另外一种是在共识后,因为共识本身就是解决冲突的,可以认为共识之后的应用层就不存在拜占庭情况了,可以尝试基于CRDT实现一个应用编程模式。

参考

  1. I was wrong. CRDTs are the future
  2. CAP Twelve Years Later: How the "Rules" Have Changed
  3. 不要在云上保存你的数据(一):本地优先的七个理念
  4. 不要在云上保存你的数据(二):未来软件发展途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