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本能读后感
很久之前就买了《语言本能》这本书,但是一直没看下去。最近又拿出来作为床头读物,意外的发现这本书非常对我的胃口,里面也有很多有趣的例子,非常有意思。
相关的读书笔记网上其实已经很多了,我这里就只谈谈个人的一些感受。
心语
心语
是我整本书感受最深的一章。
作者认为之前人们高估了语言的能力,认为使用的语言决定人的思维。其实人在思考的时候,并不是用的自己的母语,而是一种独立于任何语言之外的 心语
。人的表达其实就是把 心语
转换为日常语言的过程。
这点感觉跟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很像,维特根斯坦就认为:哲学中的所有问题,都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言不够精确导致的。所以他觉得应该以逻辑为基础,把我们要说的东西都定义的清清楚楚,这样就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了。
我个人在这块的感受比较奇怪。不知道是不是做程序员的时间久了的原因,我常常感觉自己像一个机器人。很多时候,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神经网络,没有自己内在的意义,完全是在接受周围环境的信息,然后对其处理得出结论。比如,我跟一个人相处久了之后,不自觉的就会模仿他的说话方式。
反过来说,我也会特别在意自己应该坚持什么东西。这点我感觉受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影响比较大,倾向于把自己的内核建立在逻辑这样非常稳固的基础上面。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,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固自洽的三观。所以最近几年我开始感觉,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有点固执了。
表达方面,我对 心语
到日常语言转换的过程感受特别清晰。我的思绪总是不停的在发生变化,如果有人在不同的时间问我同一个问题,我可能会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。因此,我总感觉自己的表达,不管是说话还是写作,总是跟不上自己心里想的。我清楚的记得,高中有一次写作文,还有大学的时候有次给朋友写信。就在写的过程中,我的想法就变了,所以作文和信写到最后的时候,表达的意思竟然跟我刚开始写的时候是完全相反的。还有一个估计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例子,就是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,给女朋友发短信。经常一条短信编辑一个小时都没写好,最后干脆放弃。
最近几年,内部培训,出去演讲还比较多。但是我应对起来还是有点困难,通常要提前很久准备材料,重要的演讲可能要提前把说的话都写出来,现场只是像演员一样表演一下。很羡慕那种提前一天才准备材料,演讲临场发挥,效果还能非常好的人。
不过我也大概总结了一些经验。我发现演讲其实就跟博客一样,内容是最根本的,就像博客里的文本一样;外在表达则有点像是博客的样式,可以随意替换。内容的积累,我会很早就做准备,尤其是自己要表达的核心观点,表达方式我倾向于现场自由发挥。因为有几次,我把要讲的内容事先写好稿子,等到现场去讲的时候发现不对。因为我写稿子的时候可能比较放松,所以整体是轻松的。但是现场,可能因为参与的人,或者临时发生的事情,反正各种无法提前预知的因素,导致现场气氛比较凝重,这时背稿子就很诡异了。
另外就是我发现录播比现场讲更难。现场讲的话,是死是活就那一遭,经验多了,稍微灵活变通一点,效果都还能过得去。但是录播的时候,总想表达的完美一点,稍微感觉有点不对,就想放弃重录。有次40分钟的课程,录制花了我将近5个小时。
学英语
按说程序员经常要阅读英文的技术文档,英语应该不会差。但是,我个人感觉看了那么多英语资料真的是白看了。有次用英语问一个美国人问题,他直接说没听懂,让旁边的人又转述了一遍。用英语跟一个混血的妹子交流,妹子直接跟我说:你可以说中文,我听得懂。
期间我也尝试过很多人总结的方法:看英文资料的时候,把自己不认识的单词记到生词本上;看英文资料的时候不要用翻译软件,先硬着头皮通一遍,然后再细读等等。
看了《语言本能》之后,我终于发现,学不好英文根本就不是我的问题。
我在看英文的时候,其实就跟看代码差不多,看过之后只记得里面讲的是什么内容,压根就没在意看到的是中文还是英文。我说英文的时候,也跟写代码差不多,就是简单的把我要表达的意思用已知的英文单词拼出来。至于这玩意还能不能算是英文就不得而知了。我觉得我用英文跟外国人交流的时候,其实跟用手语或者莫斯编码没太大区别。
所谓正宗的英语,不仅仅是英语单词和语法,更多的其实是他们国家的文化。就像中文已经被网络用语给玩坏了一样,老外即使认识汉字,看到我们的网络用语肯定也是一脸懵逼的。
所以我不打算移民,对欧美文化也不感冒,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追求正宗的英语?省下来的时间加班赚钱买肉吃,它不香吗?欧耶!!!